2006/03/02

Esteban的閱讀筆記【受壓迫者教育學 (第二章)】

「在革命的過程中,領導者們不能抱著稍後再用一種真正的革命方法來進行的想法,把囤積的教育方法以權宜為由當成是過渡時期的措施。他們必須一開始就是革命性的---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是對話的。」



囤積式教育 (Banking education)

師生關係
老師是講述的主體,學生是聆聽的客體。
教師視學生為無知者。
老師以與學生對立的姿態出現。

教育活動
老師:存放者,學生:存放處。
反映壓迫社會的特徵。
備好課去教學生,學生記憶下來,沒有認知的活動產生。

知識觀
「知識是一種由某些自認學識淵博的人,賦予那些他們認為一無所知人們的恩賜。」
否定教育與知識是探究的歷程。

會教育出怎樣的學生?
被異化為奴隸的狀態,接受自己的無知;把學生看成援助對象。
無法批判、無法改造世界,被動適應世界與現實。
減少、摧毀創造力,讓學生為壓迫者服務。
使學生無法自主使用自己的能力:行動的幻覺。

世界觀
把人從世界區分出來。
管制世界進入學生的方式。
壓迫是死亡之愛:把有機物化為無機物。
迷思化:排斥對話。
「一個革命的社會也不可以沿襲壓迫社會的教育方式,如果革命社會中又再度實施囤積式的教育,那要不就會誤導人們,要不就表示其對於民眾仍缺乏信心。」

提問式教育 (Problem posing education)

師生關係
教育工作者必須成為學生的夥伴。
必須解決師生的矛盾關係。
學生-教師、教師-學生(人們彼此教導)。
「教師不再只是那個教導的人,在其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本身也受到了教導;學生在接受教師教導過程中,學生本身也在教導老師。」
解放必須以提問方式進行
以人類在其與世界的關係中進行發問。

教育活動
學生與老師成為共同探究者。
老師不斷自我反省。
學生是能與老師對話、有批判力的探究者。
共創出反思的情境。
不斷揭露現實,對現實進行批判的介入。

會教育出怎樣的學生?
發展學生的覺察力。
將世界視為過程與轉化中的現實。

世界觀
人生活在世界中,與世界同在。
人與世界是辯證的關係。
去迷思化:對話是揭露現實不能少的部分。

教育是自由的實踐 (practice of freedom)
教育在實踐中不斷被塑造,教育是生成的。
「提問式教育等同於讓人們知曉自己未完成性的運動-這是一種歷史運動,它有其起點,有其主體,亦有其目標。」
把自己的狀態視為可以改變的,把情境變成認知對象。
人性化的目的。

書籍資料:P. Freire原著、方永泉譯(2004/1970)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巨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