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2

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心得(5)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三年級 廖同學

正如老師提及的文化階梯,台灣在國際政經文化位置上,長期夾在各大國勢力之間,不上也不下。眼看東協、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經貿的緊密聯繫,台灣外交空間將更狹小,在階梯上的位置越趨模糊。然而身為台灣人,我以台灣為榮,不管文化階梯是高是低,著實希望台灣能更有特色,在國際嶄露頭角。台灣的知名度有很大部分是靠國人在外旅行所拓展,而老師精彩的背包客故事,除了深刻體驗異地文化之外,著實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好。種種旅遊的故事,也讓我想起前年暑假,獨自一人前往巴塞隆納旅行與求學,和外國人互動後的回憶。我想很多外國人,生平第一次聽到台灣,光是要介紹台灣在哪,就要耗費一段功夫;然而,也有人知道台灣,說台灣經濟很好;也有人問我台灣的政治現況為何;也有人在我告知hTCAsus是台灣品牌時,大吃一驚。在異地,我特別喜歡說台灣的事情,像是我最懷念的台灣菜(他們都很難想像生菜,我們是用炒的)。每當我多介紹台灣給一個人認識時,我就更開心。

真正到國外旅行一趟後,會深刻發現,文化衝擊與差異之強大,然而,正因如此,才能激盪出許多炫麗的火花。而每次回國後,我都會更愛台灣,即便在媒體批評聲浪四起之下,台灣很大部分都在一定水準之上,也有很多特色令人懷念。期許身為台灣的大家,能更愛自己的祖國,並台灣的未來共盡一分心力。

本週嘉言:「jai yen yen (泰文:心靜,處之泰然之意)」

2012/12/21

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心得(4)


淡江大學會計學系四年級 洪同學

三十歲前一定要靠自己到國外旅行一個月!聽完今晚的分享,是一個衝動,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承諾。從小我們在台灣土生土長,藉由家庭、學校、新聞媒體等訊息填充我們對其它國家的認識,在這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背包裝進了許多價值觀與刻板印象。文化背包,它是一種認知,一種主觀民族主義看待他人意識,我們常常以既往的觀念面對許多國家襲來的浪潮,卻忘了文化背包是可以重新裝載的,學長的體驗使我懂得,從不同的國家、文化間的差異,觀察我們在這緊湊的生活中忽略的小地方,並再給自己重新思考的空間。東南亞在台灣人們印象本是較落後的國家,由於文化背包存在著如此的刻板印象,使我們與他們相處時,站的高低點就不同,其實不論是台灣、泰國或是越南,我們都很認真在過自己的生活,若能重新檢視彼此,願意尊重並接受彼此,我想,我們背負的背包就可以重新整理,理出更不同的意義。

一晚的分享,嚮往的不僅僅是各地獨特文化或是奇偉建築,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台灣,我們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很難跳脫原本的框架,去為不同地域的人著想,也就不懂其它文化如東南亞、北美、南美洲的人是如何看待台灣人。如同講師所述,這個世界是一個文化的階梯,每個國家更有它們自己所立足的階梯,但這卻無形中為較低階梯的人套上束縛,唯有實地走過、相處過,才能真正瞭解不同階梯上的人的感受,也許短暫地處同一個環境,才能設身處地的瞭解原委,也才能真正的為他人著想,我想,這也是旅行的意義。

本週嘉言:「旅行中重要的是生命的交會。」

2012/12/20

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心得(3)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四年級 廖同學

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著,西方是文明的,非亞是相對落後的,我們要學習文明、向文明邁進,並且柄棄不聞名或落後的文化與習慣,其實我們是用自己、或是社會大眾的文化背包,被教導著用這樣的角度和思想去評斷所謂的文明與不文明,但是我們都忘了,文化,就是文化,文明與不文明只是習慣和傳統的差別,並非文化的優劣之分。尊重是不同文化碰撞時最重要的一步,就像老師去緬甸時在寺廟躲雨,看到小學生赤腳開心的踏水而過,學習對方的習慣,了解對方的想法和傳統,進而認識對方的文化,才是旅行和交流的目的。

過去自己對於東南亞的移民也有很多微詞,認為他們就是不乾淨不衛生不文明的代表,其實同時間黑人和白人也用相同的想法和標準對待我們,但我們知道自己並沒有比較低階,只是有不同傳統和想法而已;如果不放下對彼此的歧見,人生會失去很多有趣和重要的體驗與體會,這堂課後,深深省思了自己過去文化背包中那一疊疊厚重的枷鎖,希望自己能學著尊重和了解,因為所有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他的特色和厚度,能讓我們驚豔、豐富我們的人生,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框框和限制,自由的去旅遊去感受存在這世界上的所以不一樣和不同。旅遊方面,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有說走就走的勇氣,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和國家去尋找去期待被激烈碰撞的衝擊,很感謝學長的分享,讓我更有勇氣向旅行和那些旅行中所能得到的經驗邁進與期待。

本周嘉言:「人與人最大的距離,是文化。」

2012/12/19

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心得(2)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四年級 蔡同學

很多台灣人對新移民有許多的誤解,其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東南亞一直以來對我們而言,名次始終都是排在歐美的進步文明,日韓的流行時尚之後,先入為主的貧窮落後觀念,始終揮之不去。但學長透過自身的旅遊經驗,讓我了解到東南亞的奇幻風情,當地的文化、種族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元的。

旅行中看過的歷史文物,或許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但人情的互動,心靈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我在青藏高原上也深刻體會到,起初去到那裡,我心裡總是想為這裡的學生做點什麼,儘管他們不這麼認為。吃一顆廉價的糖果,在泥濘的「球場上」踢球;一個乾癟的籃球。唱藏歌,跳段藏舞,蹲在地上吃完白粥配饅頭,翻看一本破爛不堪的書等等,足以讓他們開心滿足,讓人感覺他們似乎什麼都不缺。

我想,曾經遊玩過的,或是風景秀麗、壯觀無比的地方,有多少是欣賞和讚歎過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呢?而我在當地的遊歷,是否也隨著那個籬笆的漸漸剝離,那張照片的脫落而變成灰燼呢?

不。

再想想看,有些人,甚至在自己的家鄉,生活多年後才發現,和此處還是彼此陌生著。不瞭解、不深刻、不留戀。儘管這人曾為此處的發展貢獻過,或是此處的美景和繁華,曾吸引過這人,但相互留下回憶,談何容易。

單純人與地的互動,根本就產生不了太多溫熱,我與這地方的人們,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才能彼此不相忘。在青海,孩子們與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對話,他們讓我有了成長,而我,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新的知識。我們同樣在付出,同樣在收穫,相互在對方的記憶裡,留下一點痕跡。

本周嘉言:「旅行,重要的是交會的生命。」

2012/12/17

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心得(1)

寫在前面:Esteban今年再度受邀至中華知識生產力協會授課(2012年12月),對象是來自大專院校的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講題為「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結束後,每位參與的學員們都撰寫了自己的課程心得,Esteban仔細閱讀每個人的文字,深深為年輕學子的想法和經驗感動著。Esteban把這些幹部的心得放上來,與每個好朋友們分享,旅行的意義。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四年級 林同學

學長一開始連串泰語開場就嚇的我不知所措,回想起來東南亞其實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對於東南亞的認識不外乎來自於課本知識或者一些人的口耳相傳,但實際上對於他們的文化社會真正的型態去又是陌生無比。

我覺得學長對於自助旅行的想法非常有意義,以更包容和欣賞對方文化底蘊的態度去旅遊會比單純的去看名勝古蹟有更多的感動,事實上在看國祥學長秀出來的照片的確讓人非常的感動,感動並非來自美麗的景色或壯觀的建築,更吸引我的是聽學長說著在地人的故事。一些拼命在底層和生活搏鬥的人卻有很純真的心以及我們這些自認文化位階較高的人所沒有的智慧。

事實上,學長在分享當中也不斷提到文化位階的問題,我覺得每個人從出生就有太多被塞進腦子的文化包袱,我們已經習慣在還沒深入了解前,就趕緊為別人貼上標籤。當充斥著太多標籤化的世界,就少了那麼一點心意相通的感動。因此像學長這樣深度的旅遊真的可以讓自己的心胸更開闊,降低很多自己文化包袱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可以用包容的視野去欣賞別人的文化。

分享的最後學長說:現在不論別人說我是泰國人、原住民或華僑我都 覺得沒關係,因為我知道自己是誰,如果別人願意聽我說那我會多說一點,如果別人不想懂也無所謂。這是我所看到學長經過這麼多旅遊和經驗所淬練出最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是誰永遠比別人認為你是誰來的重要,也因為知道自己是誰所以能夠認清自己的夢想、所做的努力以及最真實的收穫。

本週嘉言:「感動人的不是古蹟,而是努力工作人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