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6

社區大學新移民多元文化教育之實踐與視野- 以萬華社大新移民姊妹班為例

E.|㊣ 作者:Esteban Huang
本文發表於【臺北市社區大學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暨學習成果博覽會】市民公共論壇(2008年9月25日,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一、生活在一個多元與矛盾的社會

坐在我後面的姊妹看我開心地與姊妹的孩子互動,問我:「老師,你老婆呢?」 我半傻眼覺得很誇張,一問才知道嫁到台灣的她今年才21歲,小我兩年。那真的不只要問我的老婆,還要順便問一下我的孩子是跑到哪去遊盪了!很多姊妹大概年齡也跟我差不多或稍長,真的是很不一樣的人生不是嗎?……新移民姊妹班志工老師,鄒宗翰

「老師,找工作的時候,老闆說我沒有工作證,所以不能請(僱用)我。」討論新移民姊妹各自工作經驗的課堂上,一位越南籍的姊妹這麼說。「嫁給台灣人的越南姊妹,不需要工作證就可以去上班囉!」我趕快說明台灣對於新移民女性工作的規定。「老師,我也有跟老闆講啊,可是老闆不聽。」這位越南姊妹滿臉愁容。這時,另外一位姊妹舉手發言,她說:「沒關係啦,我們再找別的工作就好了!」我注意到原先發言的姊妹,依舊皺著眉頭,輕聲地嘆了口氣。

這是萬華社大新移民姊妹班的課程片段,呈現出新移民姊妹生活中時常經驗到的分叉意識(bifurcated consciousness)(Smith,1987),新移民姊妹一方面了解自己找工作時不需有工作證的規定,但是實際找工作時,卻被老闆已沒有工作證為由,無法得到工作。社大老師在課堂裡分享的各種資訊,新移民姊妹們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管用。夏曉鵑(2005)指出,新移民女性在台灣常碰的困境有受綑綁的家庭與社會生活、家庭暴力與國家政策、難以突破的經濟困境、無所不在的污名,上述找工作的討論即是一例。這種矛盾、斷裂的日常生活經驗,是新移民姊妹的真實生活。

截至97年7月,設籍於台北市的新移民人數達31,274人,其中以設籍於萬華區的新移民人數最多,總計有4,402人(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8)。為數眾多的新移民透過婚姻進入台灣,多元文化的口號也被各界逐年喊得響亮。然而如何貼近新移民姊妹的需求,設計合適的課程,則是社大教育工作者的挑戰。底下將以萬華社大新移民姊妹班的經營經驗為例,探討社區大學新移民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與檢討。

二、從姊妹的生活經驗出發:教與學的實踐

不管怎樣,老師都要尊重學生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學生的處境。我們可以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價值觀,不過那表示他們的價值觀不好。這樣破壞性很強。我們必須跟這些學生發展關係,關係中很重要的是感覺,不只是內容或知識而已。……McLaren, P.(2003)

多元文化教育主張所有的學生,不論性別、階級、語言、文化等,都應享均等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也是改革學校的運動,目的在轉化學校,使來自不同群體的學生,都能有機會成功;多元文化教育更是一個不間斷的歷程,持續追求實現均等與反歧視的理想(Banks & Banks,2008)。

Nieto(2007)更指出,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所有好的教育都應該認真了解學生,將學生的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並幫助學生發展成為批判與增能(empowered)的公民。 從這樣的理念出發,我們嘗試以新移民的經驗為課程設計的出發點,並將新移民姊妹班視為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逐步引導來自社區的志工老師從事協同教學。底下將從「為何教?誰來教?教什麼?如何教?」這四個面向,說明萬華社大新移民姊妹班的實踐歷程。

1.為何教?

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姊妹嫁來台後,立刻面臨因為語言障礙造成的各項生活困難,特別因為萬華是台北的老社區,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移民姊妹數量居北市之冠,因此提供新移民姊妹合適的中文學習管道和教材,是萬華社區大學當仁不讓的任務。

我們認為因為中文書面文字是台灣社會廣泛流通,並容易得到的溝通形式,而中文讀寫能力幫助新移民姊妹們發展想像力和思考能力,更因透過提高新移民姊妹的思考能力,進而能夠反思社會成規,更重要的是,中文讀寫能力能夠幫助新移民姊妹在台灣社會生存和成功。

因此我們依據新移民姊妹來台時間長短、中文語言表達情況、中文識字量多寡等面向,安排進入為初階班或進階班學習。進階班課程以文化差異、親子教養、教育與社會資源等四個與個人生活適應有關的主題,用對話、繪圖、戲劇、歌唱與戶外教學等等的教學方法,讓新移民姊妹在實際生活主題中學習中文,也在學習應用中文的過程建立並提升生活適應之能力。進階班亦加強學員在部首概念、造句運用與語意文法之中文程度,提升新移民姊妹的中文運用理解能力。

初級班著重在學習注音符號與中文拼音,並以自我、家庭、萬華與台灣等四個主題,運用對話、繪圖、戲劇、歌唱與戶外教學等多元教學方法,讓新移民姊妹在實際生活主題中學習中文,也在學習應用中文的過程建立並提升在台生活的能力。

2.誰來教?

受到Paulo Freire(2004)受壓迫者教育學的啟發,新移民姊妹班從成立開始,便捨棄傳統囤積式教育的教學方式,老師是講述的主體,而學生是聆聽的客體,師生間以對立的形式存在。相反的,提問式教育認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夥伴,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彼此教導。Freire(2004)認為,在提問式教育中,「教師不再只是那個教導的人,在其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本身也受到了教導;學生在接受教師教導過程中,學生本身也在教導老師。」

因此,我們從社大內部與社區招募對新移民及其中文學習議題感興趣之民眾,經過培訓與遴選成為新移民姊妹班的志工老師。這群來自不同社會位置的志工老師,帶著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看法,聚集在一起。透過培訓的工作坊,我們邀請志工老師回顧自己生命中的移動經驗、探索自己看待新移民女性的視框(Goffman,1974),進而學習以多元文化的角度重新同理新移民女性。

工作坊介紹並剖析台灣的新移民現象及新移民姊妹常遭遇的生活困難,然後帶入成人識字教育的理念,引介受壓迫者教育學的成人教育理念,並透過所有志工老師與指導老師的團體討論,形塑出萬華社大新移民姊妹班的班及經營目標與教學重點,接續發展課程教材與教案。

安排志工老師的角色和工作,提供社區民眾有機會進到課堂與新移民姊妹互動,進而建立起深層的理解與認識,打破對於新移民姊妹原本的各種想像或看法。因為我們相信唯有透過長時間的相處和交談,從新移民姊妹的身上看見自己在人生路上一樣會有的抉擇、壓力、快樂,才能揉合出一種新的認同。這種認同不再是透過切割畫界來保有,而是一種看見他者的認同,一種接納他者的認同。

3.教什麼?

在上述背景下,我們透過新移民姊妹班指導老師與志工教師群共同研發設計整學期的中文課程與教材,透過學期前的志工老師培訓工作坊,指導老師與志工老師以移民姊妹的中文學習需求為圓心,以移民姊妹日常生活需求為半徑,繪製出符應移民姊妹學習需求的課程主題,再發展出教材。

教材包含課文、教學方案設計、課後學習單、志工老師教學回饋單、學員期中學習評量表,希望透過一系列計畫性安排,培養新移民姊妹中文的聽說讀寫能力,亦在課堂上提供各項生活、法令、健康、福利等資訊,希望能提升新移民姊妹在台生活的能力。

4.如何教?

新移民姊妹多數必須負擔照顧家庭和育兒的責任,平日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自我進修中文,所以我們非常珍惜新移民姊妹每週來社大上課的時間,希望能讓新移民姊妹每堂課都能有豐富的收穫。

因此,每堂課都由暖身活動開始,緊接著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講述法、校外教學、戲劇扮演、肢體活動、合作學習、分組討論與發表),搭配每週教學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帶領新移民姊妹認識中文的發音、課堂習寫中文字、運用當周所學的生字和句型造出完整的句子。最後老師們發下學習回饋單,檢驗新移民姊妹的學習成效。

透過指導老師和志工老師互相支援合作所經營出來的氣氛,新移民姊妹們在老師的鼓勵下從原本的害羞膽怯、不敢上台說話,逐漸能夠上台運用中文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是志工老師們最大的成就感。

我們也在鼓勵新移民姊妹們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安排分組討論的活動,讓不同國家的新移民姊妹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老師們也參與新移民姊妹們的討論,進而更能掌握每個姊妹的個性和家庭環境,以便日後安排課程和班級經營可以更妥善照顧到姊妹們的需求。

因為老師們的友善和關懷,每次下課時間都可以見到每位老師和姊妹們開心地交談,或者幾個姊妹把握下課時間,圍著老師再多問幾個中文字的寫法和讀音,整個教室充滿著和樂的氣氛。我們也成立專屬新移民姊妹和志工老師的部落格(姊姊妹妹一起來:http://blog.roodo.com/gosister/),提供交流的園地。

三、反思、同理與肯定:建立支持性與批判性的多元文化視野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結業了!我真的感謝你們,這幾年來你們教會我學了好多字和使用電腦,給我很多自信慢慢融入適應台灣的社會生活,我會更努力珍惜各位老師的苦心,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們,祝你們身體健康快樂辛福。謝謝,THANK YOU VERY MUCH. CAM ON CAC THAY CO GIAO. ……新移民姊妹班學員,阮秋簪(2008)

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新移民女性教育,肯定新移民姊妹的多樣性,認為新移民姊妹的母國文化,是讓新移民姊妹得以發展成功的基礎所在,也要求教師和學校貼近新移民姊妹的生命經驗,同理的新移民姊妹的生活世界,了解新移民姊妹必須扮演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等不同身分角色,所帶來的限制與轉變的可能。

在萬華社大961學期的公民參與週,我們邀請新移民姊妹舉辦兩場新移民多元文化講座,分別介紹「美麗的越南」、「泰國的微笑」。講座內容由新移民姊妹自行發想,透過新移民姊妹們的分工合作,向台灣民眾介紹越南與泰國的語言、服飾、飲食與文化。首次上台擔任老師的新移民姊妹,以充滿自信的語氣介紹母國文化,兩場講座皆獲得參與民眾的好評。

新移民姊妹班的故事尚未結束,我們將持續培訓志工老師,持續以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經營新移民姊妹班。在此,僅以女性主義學者bell hooks(1994)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語:「學校不是天堂。可是學習是天堂可以被創造出來的地方。教室即便有它的限制,依舊可以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地點。在這個可能性的天地裡,我們有機會為了自由而勞動、與同伴一起說出自己的需要,以開放的心面對現實,甚至是一起想像各種跨越界線的方法。這就是教育作為自由的實踐。」 

參考書目

中文
夏曉鵑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Banks, J. A. & Banks, C. A. M.(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心理。
McLaren, P.原著,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出版。
Nieto, S.(2007)肯定多樣性: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嘉義:濤石文化。
Freire, P.原著,方永泉譯 (2004)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外文
bell hooks(1994)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NY: Routledge.
Goffman, E.(1986)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mith, D. E.(1987)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網站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8)台北市新移民人數統計。2008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ca.taipei.gov.tw/civil/attdoc/immnewsdoc/1219298710278/tpe%20dist.xls
姊姊妹妹一起來:http://blog.roodo.com/gosis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