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9

第十四屆知識青年幹部【向「他者」學習:旅行在信徒的國度】課程心得(2)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四年級 蔡同學

很多台灣人對新移民有許多的誤解,其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東南亞一直以來對我們而言,名次始終都是排在歐美的進步文明,日韓的流行時尚之後,先入為主的貧窮落後觀念,始終揮之不去。但學長透過自身的旅遊經驗,讓我了解到東南亞的奇幻風情,當地的文化、種族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元的。

旅行中看過的歷史文物,或許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但人情的互動,心靈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我在青藏高原上也深刻體會到,起初去到那裡,我心裡總是想為這裡的學生做點什麼,儘管他們不這麼認為。吃一顆廉價的糖果,在泥濘的「球場上」踢球;一個乾癟的籃球。唱藏歌,跳段藏舞,蹲在地上吃完白粥配饅頭,翻看一本破爛不堪的書等等,足以讓他們開心滿足,讓人感覺他們似乎什麼都不缺。

我想,曾經遊玩過的,或是風景秀麗、壯觀無比的地方,有多少是欣賞和讚歎過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呢?而我在當地的遊歷,是否也隨著那個籬笆的漸漸剝離,那張照片的脫落而變成灰燼呢?

不。

再想想看,有些人,甚至在自己的家鄉,生活多年後才發現,和此處還是彼此陌生著。不瞭解、不深刻、不留戀。儘管這人曾為此處的發展貢獻過,或是此處的美景和繁華,曾吸引過這人,但相互留下回憶,談何容易。

單純人與地的互動,根本就產生不了太多溫熱,我與這地方的人們,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才能彼此不相忘。在青海,孩子們與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對話,他們讓我有了成長,而我,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新的知識。我們同樣在付出,同樣在收穫,相互在對方的記憶裡,留下一點痕跡。

本周嘉言:「旅行,重要的是交會的生命。」
 
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三年級 李同學

向「他者」學習,是黃老師教導我最重要的事情。面對不一樣的人種、外來的文化,我們往往在了解前害怕、揣測對方,記得黑人作家Chimamanda Adichie TED演講中曾提到「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如果單憑心中預設的想像決定一件事的單一觀點,不但傷害對方也框住自己,就像老師今天說的「文化階梯」,從小不知不覺滲入我們思想裡,使我容易無知的界定各種經驗的好壞,想起Sharon姐曾說不要用比較看待世界,不然一切都會變成二分法,文化的底蘊沒有優劣,只是了解的深與淺,今天短暫的三小時,聆聽老師在東南亞行旅多年的智慧,我很欣賞老師「寬闊的心」,每每遇到難題、辛苦的事,總會轉變心境,「Jai yen yen」看待不如意,以謙卑的心包容、學習當下的生命課題,保持對世界與人性的樂觀。

我很喜歡老師今天分享的一段故事:某次寮國旅行中和一位當地的女孩相談盛歡,女孩對他說「你不認識我,你一定覺得寮國就是這樣;現在你認識我了,你一定認識了不一樣的寮國」,旅途中交會的生命,相遇、散去… 文化的交織,解離出真正屬於自己的部分,藉此逐一檢視自己的生命厚度,因為生活經驗的擴充,內心的反芻,文化背包裡的東西將不停被汰換,找到生命的定位。

文化,不停地行走,我喜歡自己像似無國界的人,有著移動的觀點,一旦了解這個世界沒有外面,沒有隔絕與包袱,我們才真正重拾自己,真正旅行至他方。

本週佳句:「最旅行中,逐一檢視自己背包裡的文化價值,哪些該丟?該放? 最後,你會得到一個不一樣的背包。」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三年級 吳同學

第一眼看到老師,從打扮與外表感覺他是一位華僑,再加上老師一開口就是一連串流利的泰文更讓我驚艷不已,後來才知道老師是台灣人。老師說,如果有人覺得他是泰國人或是東南亞的人,在幾年前,他會覺得很生氣,但是現在的他卻覺得有點開心,老師說,是透過一次一次深度了解每個地區的文化,但並不只是拍照留念,一定要試著與當地人認識,否則所有的感受都只是平面的,透過認識文化,讓自己的心境開始轉變。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距離是文化",當老師說出這句話時,頓時點醒了我,我的嬸嬸是來自越南,剛開始來的時候因為語言、文化的不同,導致溝通上以及生活上的一些誤會,讓我開始對嬸嬸有些許卻步,有時雖然感覺到嬸嬸對我釋出善意,但還是會覺得我們之間有一段距離,感覺上是自己在製造出文化的隔閡,我想,我也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重新認識嬸嬸!

在老師的演講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柬埔寨,每個暑假或寒假,學校都會有人開始宣傳海外志工,每每看到照片,都會讓我滿滿的感動,但當老師告訴我們那邊的小孩竟然因為不買他們的糖果而開始罵他時,我第一個想法是怎麼可能,老師說因為各地的遊客們因為不捨小孩,每每都買而漸漸養大他們的胃口,讓小孩開始有錯誤的思想,是不是我們都開始以自己的立場去假設他們的立場呢?會不會反而會讓他們失去自己最純真的部分?

文化背包是我們看待世界的基礎與角度,我們可以在旅途中重新整理文化背包,充實自己,也更了解不同的文化。

本週嘉言:「永遠不要失去對人生的熱情。」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二年級 蕭同學

今天,在老師身上見到了尊重與瞭解異族文化的價值觀。老師身為教導新住民中文的老師,不僅單方面教授中文,也因發覺自己並不懂東南亞文化和語言而再進修,將中文課變成東南亞各國語言交流學習課,形成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彷彿營造了文化交流的最佳模式。同時,也培育新住民中文老師,使他們將來也能站上台成為志工老師,形成良性循環,令人拭目以待。

然而,臺灣社會看待新住民的態度卻普遍不友善,不禁令人反思:當我們向北望著日韓追逐流行文化,向西認為歐美文明先進的同時,難道向南看到東南亞就只能聯想到落後貧窮嗎? 其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不能由單一角度去看待事情。就如多年前小說家Chimamanda AdichieTED的一場演講──〈單一故事的危險性〉(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中所說,我們的生活與文化中充滿著各種故事,如果對於某人某地,我們只有單一故事,將會導致傷害他人的偏見。

之後,老師分享許多他在東南亞的旅行經驗。其中一句話令我印象尤深,就是遇到小孩時的兩個原則:不向他們買東西也不給糖吃。乍看之下,好像是不信任或不喜歡小孩,但卻正好相反是為了小孩著想,覺得他們應該去上學,也因為缺乏醫療資源,不該吃太多糖,以免蛀牙。彷彿體現了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的理念,是真正有用心想過才如此決定,很令人感動。

最後,老師以「文化背包」來比喻我們身處環境所塑造的既有價值觀,是我們看待世界的基礎與角度,裡面充滿了文化本位主義、刻板印象與偏見。令人想起之前台北車站的紅龍事件,雖然台鐵必須維護通行旅客的權益,卻過度處理,引發了沒有尊重多元文化的爭議。引以為戒,我們在他國旅行、瞭解他人的同時,也要試著瞭解自己的文化背包,逐一檢視其內的文化價值,哪些該拋棄、哪些不足,最後帶著嶄新的背包返家。此外,老師也很鼓勵我們多學習不同的語言,因為多懂一種語言便如同多開一扇窗,能多瞭解一種世界觀。

本週佳言: 「多懂一種語言便如同多開一扇窗,能多瞭解一種世界觀。」


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系四年級 葉同學

背包客,一個夢想的代名詞。真正實踐他的人,卻不在多數。經濟壓力、危險、不適應,許多的限制,很可能限制了我們自己本身也限制了我們的夢想。而今天一個活生生的夢想實行人就站在我們面前。

文化背包,這個詞不陌生,但現在的我們一定還不知道我們自己的背包裡面裝的是什麼,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體會、去探索、去找尋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就像回憶,無關好壞,該留的留下,不該留的丟棄,該補足的補足。最後我們帶著嶄新的文化背包,更了解自己也代表新的自己。我想這就是旅行迷人的地方。真正的認識新朋友,跟他們聊天,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深深的把自己拋擲在異地。

我想不管何時何地什麼情況,我們都需要歸零,不然很容易會被我們當下情緒所影響了反應。我想這就是彈性,你必須保持一定的接受程度,去創造機會並掌握他。今天很有趣的,我們也上了一堂東南亞語言課,多數是泰語,更讓我對東南亞有點小改觀,也讓我有點想學泰語了!

本周嘉言:「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距離,卻也是橋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