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2/01

2001.02 新竹女中女生向前走月刊專欄:《她只是個孩子》

E.|㊣ 作者:Esteban Huang

新竹女中女生向前走月刊專欄 
第二期:「性騷擾與性侵害」專題
推薦書名:《她只是個孩子
作者:Torey L. Hayden (桃莉‧海頓)
譯者:陳淑惠
出版日期:1996年
出版者:台北,新苗文化



有首兒歌大家都會唱:「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麗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大花園,春蘭秋桂常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啊!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可是,對於年紀只有六歲半大的席拉來說,「家」不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反而讓她的童年充滿了恐懼的夢靨,讓她的身體多了一道道無辜的傷痕。

席拉是一個孤僻離群、脾氣凶暴、防衛心過強、飽受凌虐的小女孩,因為對一個小男孩施暴,被社工人員強制在一所小學的「垃圾班」讀書。垃圾班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專門收留沒有人要的學生的班級。席拉從小飽受酗酒成癡的父親虐待,又被母親惡意丟棄在高速公路上。在這個被嚴重扭曲的成長環境中,造就席拉讓人難以親近的暴戾個性,更使得她無法與別人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本書就是從席拉被送進垃圾班開始寫起,詳細描述席拉「重建」受創心靈的過程。

很明顯的,席拉成長在一個充滿家庭暴力的環境裡。從故事中可以清楚的看見家庭暴力對於小孩子種種負面的影響,這些影響通常找不到可以辨認的外顯徵兆,反而被孩子內化到人格、情緒中,造就了一個個像席拉這樣在一般人眼中幾乎無藥可救的孩子。此外,席拉的個案讓我們得以打破「甜蜜的家庭」這種完美無瑕的家庭形象,讓我們可以窺見家庭生活中隱晦的黑暗面。家庭可以是一個令人依靠的避風港,卻也可能是摧殘家庭成員的暴風雨,家庭會傷人!

性騷擾、性侵害都是一種性別暴力(gendered violence)的形式,它們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性別暴力是一種具有性別歧視的暴力行為,因此這種暴力行為絕對不能僅以那位動手打人的老兄(男人通常是施暴者)的衝動個性為由,來解釋行為的發生因素。因為性別暴力的發生植基於社會對於性別的種種迷思和刻板印象,這些性別意識型態透過社會化的過程,內化到所有社會的成員身上,合理化各種性別不平等的現象,最終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

以這樣的概念來看席拉的故事可以發現,性別暴力出現在家庭中,受害者是一個年僅六歲的女孩。性別暴力可能發生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上,受害者可能是女人、小孩、老人、甚至是男人,所以當我們在談論性別暴力的時候,絕對不能認為所有的男性都是施暴者,女人都是受害者。因為性別暴力是在一種雙方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施暴者與受害者彼此的關係可以有無數種組合的可能性,或許是男主管與女秘書、父親與女兒、父親與兒子、母親與兒子、公車上的陌生人與乘客、男學生與女同學、熱戀中的情侶……。

席拉是一個從暴力中生還的例子,若沒有社會的支持,像社工師、老師、同學等,她的復原之路必定會走得更坎坷。每個受到性別暴力毒害的人,都被迫必須面對一段殘痛且血腥的回憶。只是,我們這些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在了解他/她們的遭遇後,該以怎樣的心情和角色來面對她/他們?如何在我們伸出援手的同時,不會讓她/他們再受到二度傷害?這是個值得思考,而且有意義的問題。我提出來作為這次好書簡介的結語,也期待是我們深思討論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