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作者:Esteban Huang
台北大學學生社團幹訓講綱
◆問題的起點:
什麼是「兒童」?當你聽到「兒童」,腦海中浮現什麼想像?把妳的想像寫下來或畫出來,再和大家分享。
★教育如何可能? 涂爾幹(1956: 67):「為了要讓教育發生,那就一定要有個成年的一代,和年輕的一代,在互動的關係之中,並且有影響從前者向後者發生。」
★可是,兒童是近代的發明!
▼盧梭:「兒童是有待教化的野蠻人。」
▼古時候的兒童七歲起便踏入成人社會。
▼16世紀起,童年不再是一種生理階段,更被建構為一種需要特別照顧的社會類別。
▼童年逐漸心理學化: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
▼兒童成為需要被照顧的對象。
★要理解兒童,就要先了解自己。
無論是作為教師或學生,我們都是置身(situated)在文化脈絡之中,交相雜揉,不能像物理科學研究一樣,用主體抽離的方式來界定對象。------宋文里(2000)
◆怎麼認識「兒童」?
學校與社區特性班級氣氛學生次文化(性別關係等)
◆怎麼和「兒童」互動?
孩子需要有所適從,也喜歡有所適從。如果孩子喜歡妳,就會努力配合妳。孩子喜歡知道你對她們的期望。孩子喜歡知道有人在關心她們。
◆遇到狀況怎麼辦?
突發事件與危機事件的處理
建立好結構化的環境與規則
組員相互打氣支援
隨時注意孩子的行為舉止
態度堅定
語氣和緩
◆結語
★我們所談的「青少年」,其實不是別人,而就是我們。如果說,這種談法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能有點啟發的話,大概也就在於:建構他者,永不若建構自身來得真實。------宋文里(2000)
★鼓勵個體性而非個人主義。
★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建議書目
1.Abbott, P. and Wallace, C.原著(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特別是第三章:女孩及年輕女人。)
2.Bruner,J.原著(2001)教育的文化。台北:遠流。 3.Clark, R.原著(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台北:雅言。
3.MaLaren, P.原著(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特別是第二篇到第四篇。)
4.宋文里(2000)再現青少年。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青少年人格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
5.黃武雄(2004)童年與解放衍本。台北:左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