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0

【旅行|Viajar|ไปเที่ยว】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旅行不是答案 只是一個方法(褚士瑩)

台灣立報 2011-9-15 作者:褚士瑩

真正的世界,從來就不像是一張報紙那麼平面的,就連國際新聞版都是是非黑白善惡,彷彿清楚分明,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這就是為何每個年輕人要到世界的某個地方去旅行或長住3個月的真正原因,因為就像人類渴望到外太空那樣,我們知道在舒適圈的外面,有許多的未知將會用我們無 法想像的方式,衝擊我們生命,唯一能夠得到這些世界秘密的方法,就像挖井的老師傅那樣,用自己的雙腳去滿山遍野的走,最後總會找到挖下去會有泉眼的地方, 但對一般外行人來說,卻甚麼都看不出來。
有一個台灣中部農業縣的高中,學校有所謂的資優班,被選入資優班的學生,那年暑假就可以選擇參加到 美國的遊學團,短短20多天,旅費要將近30萬。這些學生很多家長並不富裕,卻幾乎都想盡辦法讓孩子能夠成行,應該是認為這對資優子女的成長學習是千載難 逢的好機會,所以就算去標會去借錢,自己再怎麼儉省,也要籌出這筆錢來,所以幾乎全班都去了。

回到台灣後,我跟這些學生們見面,

「你們的英文有進步嗎?」我問。

這群高中生都笑著搖頭:「哪有可能!都跟同學在一起,而且其他國家來遊學的學生,英文比我們還差!」

「那你們這趟去美國,倒底學到看到了甚麼,是跟台灣很不一樣的?」

學生們想了很久,說不出個所以然,最後有一個比較活潑的學生突然頓悟般大喊:

「美國的麥當勞比台灣的好吃!」

全班都笑了,並且點頭同意。

旅行不是答案,只是一個方法,有些人去國幾個月幾年,還是一樣的人。我的編輯朋友說,她有個姐妹淘嫁給日本人多年,到現在不會講日文。我身邊也有個很優秀的 大學同學,結婚後放棄工作成為家庭主婦,跟來自美國的丈夫派駐在東京好幾年,也在當地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離開東京時我的同學鬆一口氣,她說在東京的日子很苦,因為「在那裡,他們都不會說英文」。

聽到這些事情,我都覺得好可惜。很多人花了那麼多的金錢與時間,卻到一個外國去過著封閉的生活,不學當地語言,不認識當地人,但是同樣的機會,給了另外一個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價值。

每年到夏末的時候,我都很期待看到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獲選名單出爐,因為這些在各種領域認真多年的人,如果獲選流浪者計畫,可以獲得旅行生活費、來回機票、簽證及保險費的獎助,前往亞洲國家進行60天的自助旅行。

像北京自然之友的陳婉寧,會去以色列參與在地環境議題課程,拜訪國際環境組織,轉化為適合台灣的議題與行動。阿里山鄉南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社工陳芳哲,要去探訪西藏及大陸偏遠地區教育現況,回台後與阿里山鄒族部落國小分享,為社工工作注入新想法。

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要去中國各地拜訪獨立書店,與從業人士交流,回台進行獨立書店巡迴座談。清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林汝羽要去印度的藏人屯墾區拜訪,報導文學描繪當代流亡藏人圖像,探討印度近年對流亡藏人態度的轉變。

攝影家曾怡馨前往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尼泊爾,探訪法案推動者,並觀察當地人對酷兒族群的看法。巴黎瑟基美術學院的學生江凱群要去約旦學習古馬賽克手工藝術,回台後以大溪老家的民俗慶典為主題與社區合作,設計大溪鎮馬賽克圖案。

劇場及文字工作者姜富琴要去土耳其拜訪女性劇作家與劇團,寫作並發表與女性單身旅行相關文字創作。台大音樂研究所畢業的文字及設計工作者黃佩玲要走訪印度塔不拉鼓門派,了解其發展歷史與演奏特色,回台舉辦塔不拉鼓分享會。

這些對生命很有感覺的人,都是為自己的生命挖井的師傅,給他們一些資源,到一個他們最想去的地方,去做一件他們最想作的事,即使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也會對生 命產生重大的意義;但是對於沒有好奇心,或是還沒準備好的人,就算花很多錢去遊學,也只記得美國的麥當勞比較好吃。就像家的意義,在我們離家的時候,對家 的體會,往往比我們天天在家的時候更多,這就是「離開」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