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4

Esteban的閱讀筆記【Down with childhood】

文章出處:Firestone, Shulamith(1970)The Dialectic of Sex. Ch4:Down with childhood.



導言

Shulamith Firestone於1970年出版的《性的辯證》這本書,替「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奠定了討論的基石。貫穿整本書的論調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生物性生理特質,是當今女人被男性壓迫的根本原因。強調女人的「性」(sex)作為父權社會中,男人得以宰制女人的著力點。當然,這樣的「唯性論」取徑,必然會落得「本質論」的評價。儘管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過32個年頭,但是書中討論的許多議題至今仍讓我們爭論不休,比如對於「母職」、「科技與生殖」的討論。另外,她對於愛情、羅曼史、種族關係、精神分析理論的討論,現在聽來仍然非常有啟發性。

這一章討論的重心是:「童年」。作者認為童年是近代社會的一個新興產物,從來就不是一個不驗自明的經驗。童年概念的興起與運作的結果,將女人與兒童緊緊地綁在一起,將女人劃分在家庭的私領域中,將女人的日常生活定義在無止盡的照顧責任之中。因此,當我們在談「解放女性」的同時,也必須「解放兒童」。否則,所謂的解放之路,將遙遙無期。

前言

女人之所以被壓迫的核心關鍵在於“生和養”的角色,也就是生小孩(childbearing)和養小孩(childrearing)這兩件事。因此若要談女人的解放,也必須同時談論如何解放小孩,因為女人與小孩兩者間存在著糾纏且相互增強的複雜關係,只從單一方面進行解放是不足夠的,必須雙管齊下才能成功。

生物性家庭中的權力階級制度(power hierarchies)和性壓迫(sexual repressions)造成個體在心靈上的傷害與損失。衡諸歷史的各個階段及各種類型的文化,女人被壓迫的原因,以及這種壓迫得以延續的原因,都歸因於她們的“生物性再生產功能”,這個情況即使在母權社會亦然。

實際上我們目前所珍視的一些家庭價值,不過是最近(14世紀開始)才逐漸發展出來的概念,它們不過是特定文化條件下的產物。中世紀後的家庭概念,在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火材盒家庭(matchbox family)中完全地展現開來。之後,類似青春期(adolescence)、童年(childhood)(註一)的概念在此時才產生。

童年的迷思

中世紀時,成人(adult)與小孩(children)兩者沒有沒多大的區別,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小孩不過是“縮小版的成人”。唯一的差別在於小孩在經濟上依賴成人,而他們和自己的父母則沒有發展出明顯的依賴關係,他們和成人保持一種徒弟身分(apprenticeship)的關係。當時的學校招收任何年紀的學生,教導一些生活上的必須技能。當時的社會希望小孩子能越快熟悉成人世界的事物越好,以便進快進入成年期。因此可以想見的,在中古世紀根本看不見童年的概念。

14世紀時,布爾喬亞階級和實證科學興起後,使得上述情況改變了。童年成了現代核心家庭的附屬品,描述童年的專門語彙開始出現。 17世紀時,童年的概念正式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這個世紀,小孩專用的製品也開始普及,較明顯的例子是小孩子的服飾(16世紀末出現第一件小孩專屬的衣服)。而服飾及其相關禮儀的講求,亦帶動階級間的分化。對於男孩子而言,服飾是象徵他們從童年進入“有男子氣概”(manhood)的一種形式。

但不同的是,童年的概念卻不適用於女孩子,她們不必上學經歷那種被結構化建構的童年,在9歲、10歲時便被視為一個小女人來對待。

然而,童年的概念和階級基礎息息相關。「童年的概念最初是一個中產階級的概念,部分因為中產階級的人,才有能力接受這種概念。這個概念,則經過一個世紀之久,才漸漸廣為比較低下的社會階級所接受。」(註二)事實上女孩子和工人階級的男孩子不必穿著具有區分性的衣服,因為他/她們都得屈服於上層階級的男人。 在學校和核心家庭出現前,童年和成人生活幾乎毫無差別。

直到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ered)的核心家庭、使童年制度化的機構興起,開始將成人/兒童劃分為兩個不同的世界,也使得成人可以延續對小孩的管轄權。

學校的意識形態就是童年的意識形態。學校假定兒童因其特殊的天性,所以需要被訓練(discipline)。學校也是將童年結構化的機構,將兒童進行分類,授與特定技能,以便“長大成人”到社會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童年的迷思對應於女性氣質的迷思,兩者同樣被視為無性(asexual)、比男人更純潔的物種。從這樣的迷思中我們看到自然/天生的差異被文化加以拉大,隨之而來的種種機制(打扮、教育、禮貌、舉止)都幫助這些在文化中形成的差異,使得它們看起來就好像是“天生”的不同。

最終,女人變成為一個不同於男人的人類,有其獨特的行為法則。

我們這個時代:被誇大的迷思

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代,童年迷思因為有工業化的助長,它們更形茁壯了。因為經濟(尤其是這一點)和身體上的依賴,使得小孩子至今仍然被壓迫。不過上層階級的小孩可以受教育,不必為工業化貢獻他們的勞力;下層階級小孩的命運則與他們相反。

所以,性的壓抑、家庭的壓抑、教育的壓抑都是造成小孩被壓迫的原因。對於男人而言,要想像這種被壓迫的情況可能是困難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碰到他們不認識的人和語言,在那裡的種種經歷就是所謂的“童年”。

結語

作者認為兒童只要是醒著,就會遭受到壓迫,童年可說是一個地獄。對於女性主義者計畫的革命而言,必定得加入解放兒童的計畫,這樣才能真正深入問題的根基。我們必須掃除所有助益於現存壓迫現象的女性氣質和童年迷思,為的是到達一個全然人性(human)的狀況。

註一:作者論證童年概念的主要材料來自Aries ,P., Centuries of childhood: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trans. by Baldrick, R., New York:Random House, Vintage Books, 1962.

註二:蕭昭君譯,Postman,N.原著(1994):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p.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